大连一女子产后准备上班,公司的做法却让她“

摘 要

  漫画:贾强 去年12月份,产假结束的赵丹(化名)回到公司准备上班,接到的却是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。经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,双方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关系。赵丹说

漫画:贾强

去年12月份,产假结束的赵丹(化名)回到公司准备上班,接到的却是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。经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,双方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关系。赵丹说,虽然仲裁赢了,但她不但没有工作内容,连工资如何发放也不确定,她担心返岗后会遭受职场“冷暴力”……哺乳期妈妈被解除劳动合同

赵丹就职于大连市一家公司,2018年12月,她和这家公司签订劳动合同,第二年合同到期后续签至去年12月18日。去年6月赵丹开始休产假,并于去年7月下旬生下一名女婴。

此后的一段时间,赵丹一直在家休产假,单位每月给她发放3000元钱,“这笔钱属于公司福利,但公司没有正式文件,只是领导口头承诺的。”赵丹说,这笔钱一共发了四个月,“我休了五个多月的产假,不知为什么有一个月没发。”

去年12月初,赵丹休完产假后打算回公司上班,但公司的做法让她“很受伤”。“当时负责此事的工作人员通知我,说公司要和我解除劳动合同,而且没有任何补偿。”赵丹说,自己正处于哺乳期,公司解除劳动合同,不符合有关法律规定,“我当时据理力争,但公司方面并不为所动。”裁决双方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关系

无奈,去年12月22日,赵丹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。记者了解到,去年12月11日,该公司向赵丹下发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,通知赵丹去年12月12日起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关系。

庭审中,公司方面表示赵丹休产假前的岗位已经不存在了,被他人顶替,另外工作期间发现赵丹不能胜任工作,所以不再与赵丹续签劳动合同。

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,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间,赵丹尚在哺乳期内,公司以赵丹不能胜任工作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,确属违法。今年3月3日,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作出裁决,赵丹与该公司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关系。女员工担心遭受职场“冷暴力”

仲裁结果尽管赵丹赢了,但她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。“说白了,我这种情况属于和公司闹掰了,前两天公司人事的工作人员通知我,说可以上班,岗位不变,但没有工作内容,此外,工资先从给我支付的产假工资里抵扣。”赵丹说,她当即提出异议,她认为产假期间每月发放的3000元属于公司福利,现在公司想用这笔钱当做工资再次支付给她不合理,但公司方面并不认可福利一说。

此外,赵丹认为自己重新上岗后可能会面临职场“冷暴力”,“我现在已经没有工作内容了,也就是说无事可干,这种情况下,如果我上班期间看手机、睡觉、或者看书,公司就会以工作期间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,对我进行处罚,公司就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主动提出离职,而公司不承担相应的赔偿。”

3月19日,经过协商赵丹与公司就赔偿协议达成一致。“谈的时候公司方面也提到了,如果我不离职对方将会采取一些手段,逼迫我离职,我不想再折腾了,毕竟我还在哺乳期,生气上火的对孩子也不好,最终对方承诺赔偿我一笔钱,我同意了。”赵丹说。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属违法

就此,辽宁碧海律师事务所牟飞律师认为:本事例中的用人单位,在女职工赵丹哺乳期间,无权单方解除劳动合同,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属于违法行为,所以劳动仲裁机构做出上述裁决。至于劳动仲裁后,该用人单位安排赵丹仍留在原岗位,但是不安排任何劳动内容,不让赵丹正常工作既然是该用人单位的决定,那么,该用人单位应该依据双方劳动合同的约定,按时足额向赵丹发放工资,而且用人单位不能对赵丹提出非法过分的要求。

在赵丹休产假期间,用人单位已经按照每月三千元的标准,连续四个月把钱打入她的帐户,赵丹称,这是公司对所有女职工发放的正常福利。如果用人单位认为不属于福利待遇,是财务误把钱打入赵丹的帐户属于不当得利,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相应举证责任,并且向法院起诉,由法院裁决。否则,已经打入赵丹帐户的钱,用人单位无权私自要回,也无权擅自用来抵扣赵丹的工资。遭遇职场“冷暴力”不能隐忍

依据相关法律规定,女性职工在孕期、产期、哺乳期内,用人单位应该给予一系列特殊照顾,如不能强制安排加班、不能随意降低工资,不能单方解除劳动合同。可是现实中有些公司为了压缩人力成本,就想方设法想要甩掉“包袱”,公司不敢明目张胆地辞退,于是会通过“冷暴力”的方式逼劳动者主动辞职,比如降薪、调整工作岗位等,通过这种方式让员工屈服,逼迫员工主动离职。

去年8月,上海一家公司“逼产后妈妈辞职”的举动在网上引发了热议,公司要求一位尚在哺乳期的员工,要她每天按照每小时600字的标准写销售心得,而且规定还特别奇葩,有一个错别字要扣50块钱,重复一句话要扣100块,晚交或者漏交要罚500块钱。还以“哺乳期视力不好”为由,要求对方一定要手写。网友认为,该公司“明摆着就是故意刁难体罚员工,赤裸裸的逼员工辞职。”

对此,牟飞律师表示,当员工遇到类似的遭遇,不要一味地隐忍,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现实中员工一定要注意收集证据,比如通过录音等方式证明单位“故意找茬”,以此证明单位有过错。半岛晨报、39视频记者佟亮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